【漫话敕勒川】敕勒川地区城市发展的文脉(三)

时间:2022-07-05 作者:

辽、金、元时期,敕勒川地区的城市经济一度繁荣,瓷器丝绸和皮毛制造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业,蒙古人、汪古人、汉人、西域人等各色人汇聚,原有的佛教、儒学与新来的景教、伊斯兰教并存。敕勒川地区设有丰州、云内州和东胜州三个行政中心,三代沿袭。从辽朝末年开始,阴山北部地区生活着一支“白鞑靼”部族,蒙元时期称汪古部。该部是以回鹘汗国的遗裔为主体,混合沙陀突厥等民族而形成的,属于突厥语族。自12世纪末叶开始,汪古部一直为金朝戍守边墙(即金界壕),以防御蒙古部落入侵。1211年,蒙古国南下攻金,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临阵投降,引领蒙古军穿过了金界壕。此后,汪古部随蒙古军四处征伐,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与成吉思汗义结“安答”,迎娶蒙古“黄金家族”公主。其后,元朝历代皇帝都将宗室女下嫁汪古部首领,并世代封王。成吉思汗曾分封了九十五个千户,汪古部受封五个千户。汪古部的各级首领们在其领地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的食邑城市。

明朝建立后,元朝北遁大漠,称为“北元”。明朝在阴山山脉以南一线设置了大量的军事卫所,以防御北元政权的反扑。当时建有东胜卫、云川卫、镇虏卫、官山卫,但时间不长就退出。到永乐时期,在这些卫所之南修筑长城、关堡,设总兵镇守,敕勒川地区为蒙古部落重新占据。明代中后期,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以敕勒川为中心,通过多次东征西战,扩大了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之后招徕大量中原汉族民众在敇勒川开荒种田,修筑房屋,开发农业。“隆庆议和”之后,阿勒坦汗在大青山脚下建起了一座新城,明朝皇帝赐名为“归化城”,蒙古人称之为“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市”。

到乾隆四年(1739年),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城,乾隆皇帝御书城名为“绥远”,成为历任绥远将军衙署驻地,管理土默特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府。清康熙以来,内地的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敕勒川。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移民,清政府建立了一套道厅制的管理体制,将汉族移民与当地蒙古族分而治之,形成了旗管蒙、厅管汉的一地二制格局。乾隆六年(1741年)设立归绥道,下辖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五厅,并称为“口外五厅”,后又扩展至七厅、十二厅。自近代以来,这些新兴的厅城,与由归化绥远合并而成的呼和浩特及依赖商业贸易发展起来的包头,共同发展成为今天敕勒川上的主要城市。(《漫话敕勒川》伏来旺著)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