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敕勒川】敕勒川地区城市发展的文脉(二)

时间:2022-07-05 作者:

公元2世纪,鲜卑拓跋部从呼伦贝尔草原迁至今阴山一带,组成了一个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大联盟,建立北魏,定都盛乐。为了防御北方草原的劲敌柔然,在阴山一线修长城、建六镇。其中沃野、怀朔、武川、抚冥四镇在今敕勒川地区。北齐建立者高欢出自怀朔镇,北周建立者宇文氏出自武川镇,北齐、北周统治集团人物多出于六镇。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崇文鄙武,六镇地位逐渐下降,导致六镇起义,北魏统治者又联合目己的劲敌柔然共同镇压了六镇之叛。至此,北魏与柔然的关系趋于缓和,长城和六镇失去了防御作用,逐渐荒废。

进入隋朝以后,北方又出现了新崛起的突厥汗国。在隋朝的连续打击下,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隋炀帝在敕勒川地区设云州总管府,后增胜州,之后又分别改为定襄郡和榆林郡。唐初慑于突厥的强盛,一直采取绥靖的政策,到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一举击溃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增设单于大都护府,统一管理定襄、云中和呼延三个都督府。此后,经历了后东突厥汗国的兴起与灭亡、回鹘汗国的建立、“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局势的更迭,唐王朝在今敕勒川地区修筑西、中、东三受降城。三受降城分西城、中城、东城。西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五加河乡库隆补隆村,恰在狼山山口之南,黄河北岸渡口,控扼南北交通要冲;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敖陶窑子,南为黄河渡口,与东、西两城相距各400余里,遥相应接;东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城的大皇城内,后向北迁移,新建于绥远烽南侧,以保护饮用水源。三受降城并非为“受降”而建,而是与周边军镇、州形成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安史之乱”之后,沙陀突厥被唐王朝安置在晋北和敕勒川地区驻牧,帮助唐朝维护统治,其首领朱邪赤心屡立战功,被赐“李”姓,取名“国昌”,做了振武节度使。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敕勒川地区陷入了北方部族与唐朝、五代后梁的纷争之中,岁无宁日,到辽朝控制了敕勒川地区后,局势逐渐平稳。

(《漫话敕勒川》伏来旺著)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