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敕勒川】绥远城

时间:2022-07-05 作者:

清朝建立之初,认为塞外土默特地区是“京畿之锁钥,乌、伊诸盟之屏蔽,库、科、乌之门户”(蒙古库伦即今乌兰巴托、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地区)、“路当通衢,地广土肥,驻兵可保护札萨克蒙古,调用亦便”。基于上述考虑,议定新建一驻防城,并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二月派员勘察地形。1736年(乾隆元年)四月,乾隆帝降旨在归化城东北5里筑一新城,意在使两城“连为犄角,声势相援,便于呼应”。1737年(乾隆二年)三月正式动工,1739年(乾隆四年)六月完工,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用工10万人,用银130万两,木材30万根,“钦定佳名曰绥远城”。民间习惯称归化城为“旧城”,绥远城为“新城”。

绥远城平面呈正方形,城周九里十三步(4522米),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城墙高二丈九尺五寸(10米),顶宽二丈五尺(8.3米),底阔四丈(13.3米)。地基为大型花岗岩条石,明三暗二。墙体内部夯土用黏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搅拌,分层夯打而成。内外壁及顶部用大青砖包砌,严丝合缝。筑城门四座,城楼两重五楹,东门“迎旭”,南门“承薰”,西门“阜安”,北门“镇宁”,“皆出圣裁”,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石刻,镶嵌在门额上。出于防卫考虑和风水讲究,形成“东西门不对,南北门错开”。各城门前有半圆形瓮城,上有箭楼,各两层三楹。城门内侧两边建有上墙梯道,俗称马道,供人员车马军械上下城墙。四角有两层角楼,面阔六间、进深两间,外侧墙身每层箭孔16个,两层共32孔。每面城墙各4处敌楼(又称哨楼,满语称堆拨),共16处,均两重,共安放炮台44个。城墙每隔50-60米有一墩台(俗称马面),四面城墙共26个。城墙上外侧垛墙(又称雉堞)高五尺七寸(1.9米),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女墙高三尺五寸(1.2米),无垛口。城墙外环绕护城河,河道宽20米,水源来自大青山的哈拉沁河。四座城门外河道上各建有一座吊桥、两座石桥和一条泄水河。南城墙两侧建有水闸,用于防洪泄洪。城内布局为棋盘式,严整有序,整齐划一。城中建有一座高30余米的三层鼓楼,以鼓楼为中心向四边延伸出四条主干街,另有小街24条、小巷46道。将军衙署位于鼓楼西北侧,是全城中心位置。城内共有各类屋舍1.2万间。城内西南建有小校场,西门外建有大校场和演武厅。

绥远城建成后,同治、光绪年间两次对城垣城楼增补修缮。到清末,绥远与归化两城已“市衢毗连,不异一城”,为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呼和浩特奠定了城区格局。《漫话敕勒川》(作者:伏来旺)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