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除夕

时间:2021-02-26 作者: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节日习俗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1、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到了,就能多挣钱。

除夕吃团圆饭,对华人来说极为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2、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现在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

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眉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做了论述。

4、贴窗花

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红火火。

5、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6、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7、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祭祖

古时祭祖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展开,随时换菜。祭祖形式虽各有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敬其祖先的美德。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9、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10、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春节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若嫌不够热闹,便故作小气,小孩子们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图片

敕勒川除夕民俗

 

1、备年衣

备年衣“过大年,响大炮,穿新衣,戴新帽。”这是当地一句有关过年的谚语。过新年,必须穿新衣。旧时,有钱人家不必说,即使贫困人家,也要在新年整备新衣。过年吃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穿得不好,却要被人笑话。

旧时,有钱人家过年都要做新棉衣,新里新面新棉花,称作“三新”。穷苦人家则要拆旧补烂,经拆洗缝补后的旧衣服仍像新衣一般。过年时穿在身上,也是美滋滋的。邻里人看了,会夸赞这家的女人“心强,爱好,穷归穷,大人娃娃都穿得体体面面的。”否则,就会让人看不起。

2、做年货

做年货 当地人所谓年货主要是指过大年时的食品和用品(如年画、窗花、对联、纸类、香等)购置和制作食品统称办年货。而制作食品称为“做年货”。即采用蒸、煎、炸、炖、煮、烤、焗等方法制作各种肉类、面类食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种年年增多,花样岁岁翻新。例如:做糕、蒸馍馍、摊霍儿、炸油货、蒸隔年米饭、包子等。另外还要焯(ca)白菜、焐萝卜蛋蛋、丸肉蛋蛋等等。人们玩笑说:“一腊月剌剌儿忙一个月,一正月闲闲儿吃一个月。”

3、洗黑水

当地人称污渍为“黑水”,也叫“恶水”。当地人有个讲究,不该把“黑水”留到明年,因此年前必须把旧衣服、被褥、枕头等统统拆洗一遍。意谓涤除一年的污渍秽气,干干净净过大年,接喜气。

4、洗灯盏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送灶王爷爷上天的日子。当地人不叫小年,就叫二十三。“二十三,洗灯盏。”人们在这一天专门洗涮灯盏,过去没有电灯,家中用麻油灯,以及相类的供器、铜器。祭灶是在晚上进行,所以白天就要把蜡扦、供器等擦洗干净。灯盘灯碗灯盏洗净后,明光铮亮,十分好看。后来,点灯用煤油,不再用灯瓜,而用一个玻璃制的墨水瓶代替。

4、打扫家

打扫家即较彻底地搞一次室内卫生,包括大扫除、刷家、糊窗户、掏炕、套炉子等。腊月打扫家一般在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

5、熬年

除夕,当地人称“大年夜”、“三十儿黑夜”。大年夜,家家户户不睡觉,称为“熬年”。“熬”当地有劳累、忍受、把望、坚持、度过之意。熬年,即以神圣、恭敬和欢乐、企盼的心情、姿态,忍受通宵不眠之劳,坚持度过除夕团圆之夜,迎接自己新的一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说笑边包饺子。饺子里常常有人包入一枚硬币,俗称“元宝”,据说吃饺子时,谁吃到硬币谁有福气,这一年里一定会交好运。包完饺子后,全家人开始玩,或打扑克,或打麻将,或看电视。

6、接神

旧俗认为,在大年夜,天上各路神仙都要来到人间,与人间同享太平欢乐之年。为迎接众神光临,故有“接神”之俗。据说,各路神仙光临后,又都回到天庭,只有灶王爷留下来,继续监察人间善恶之事,记住后来年再回天庭给玉皇大帝汇报,请玉帝定夺各人是否添寿还是减寿。旧时接神一般是在寅时,即凌晨3——4点钟进行,以后越来越早,一直提早到子时,即12点左右。因为据说谁家发得旺火早,神仙就会先到谁家。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就开始发旺火接神了。“发旺火”,将火炷放入火炉中,烧红后,插在旺火底部的穰柴中,然后几个人分别用高粱秸秆缝制“箔箔”从不同的方向向里面扇风,于是烈火呼地一下着了起来。刹那间,家家门前青烟直上,旺气冲天,爆竹之声响彻夜空,整个世界仿佛沸腾了一般,延续时间长达2~3小时。旺火发着后,就要接神了。接神由家庭男主人操持,女人们只许在一边恭恭敬敬地观望。男主人先净了手,再放三声接神炮,给各处神龛内的神圣重新添上新香,摆上新供品,焚香烬表,然后匍匐于地上的拜毡上,虔诚叩拜,此举即谓之接神。

接回神后,家族内要举行隆重严肃的祭祖活动。这时,同族各户男女一齐来到供奉祖宗神位、家谱的祠堂或堂屋内。重新燃红烛,焚香,上供品,烬黄表,响鞭炮。人们严肃诚敬,叩拜祖先。

接神、祭祖仪式结束后,人们重新走到各家院内,大家围在自家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放爆竹,放焰火,转旺火。转旺火也是当地熬年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当旺火大烟冒过后,全家老幼由最长者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为的是驱邪求吉,一年通顺。不能出院的老人、婴儿、病人也都把贴身穿的要子、衬衣、内裤拿出来,围着旺火烤一烤,转一转。据说可以祛病除邪。


图片

敕勒川除夕民俗忌讳

图片

年三十这天,本地还有很多忌讳。特别是在言语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破、败、灰、赖、完、不够、不行、没有”等等,相互打招呼询问对方的准备情况只能问“齐备”,不能问“便宜(biànyí)”,因为“便宜”是指安葬死人时问的话。

到傍晚时,首先要把水瓮添满,把灯篓点着,把所有房间的灯点着,彻夜不熄。这时候,大人们才洗脸,换新衣,穿新鞋新袜。然后恭恭敬敬地给各神位和祖宗牌位重新摆一遍供品供物。之后便点烛,焚香,奠酒,放炮,最后是作揖磕头,三叩九拜,叫“安神”。意思是给各路神仙和列祖列宗发出请帖了,让其初一一早来家。俗话说:“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所以“安神”炮要放很多,安神炮放过以后,则要求寂静,不仅不再响炮,也不许大声喧哗,不准到处走串。

图片

鉴赏节日诗词

图片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南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附件 : 






上一篇:【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