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人台——黄河与敕勒川孕育的乡土艺术

时间:2023-05-05 作者:

敕勒川博物馆馆长  赵俊峰


“哥哥…走西口…

小妹妹也难留,

止不住那伤心的泪蛋蛋,

一道一道一道往下(哟哎)流”

这凄婉哀怨的歌声,便是土默川上的地方戏种二人台的传统剧目——《走西口》,只要你听上一便,那真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一、二人台的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二人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即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萨拉齐厅,是融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为一体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人台是西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在晋、陕、冀地区,伴随着“走西口”,最终形成于内蒙古中西部的敕勒川地区。

走西口以农民为主体,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匠人和不少民间艺人,他们把家乡的文化艺术带到了敕勒川地区,包括晋陕冀的民歌、秧歌、社火、信天游,与敕勒川地区的蒙古族文化艺术糅合,逐步形成了新的文艺形式,像山曲儿、爬山调、漫瀚调等等。在山里唱的歌称为“山曲儿”。从平原上山,边走边唱称“爬山调”。在沙梁沙丘(蒙古语称漫瀚)上唱叫“漫瀚调”,又因情歌是蒙汉两个民族共同创造,人们亦称它为“蒙汉调”。最初这些都是个体的,随处可唱的原生态民歌。会唱的人多了,腔调逐步统一,有了四件乐器伴奏,即枚、四胡、扬琴、四块瓦,歌手坐着对唱,内容围绕生活现场编词,并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这种形式被称为“打坐腔”。后来觉得坐着唱不解渴不尽兴,唱的人站起来了,一个化妆为女角,手中拿把扇子,叫“抹粉的”;一个为男角,像陕北人一样,头上罩个毛巾,手中拿霸王鞭,叫“滚边的”。男角围着女角转,载歌载舞,称这种形式为“打玩意儿”。再后来,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前拥后挤,为方便观众,搭个简易“戏台”,表演由打地摊登上了土台,于是二人台产生了。

晋、陕、冀是二人台产生的源头,而源头不等于产地,二人台最终是在敕勒川地区形成、发展。土右旗连续4次获评“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内蒙古首届二人台艺术节在土右旗举办,土右旗也被国家定为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为此,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长伏来旺先生曾专门赋诗一首《观二人台》:

艺术之乡有俊才,汉蒙共筑二人台。

滚边绕扇长风起,抹粉随鞭细雨来。

三妹多情荷蕾戴,五哥有义绣球揣。

宣扬百姓平常事,喜上眉梢泪满腮。

二、二人台的种类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为硬码戏、带鞭戏、对唱戏三大类。硬码戏是以唱为主的戏。这类戏主要是通过唱、念、做来表现内容和表达感情,它们的舞蹈动作不多,主要是身段性的表演。这类戏的唱腔,曲调优美、悠长、抒情性很强。如《走西口》、《打樱桃》、《五哥放羊》、《怀胎》等。

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戏。这类戏舞蹈性强,节奏比较鲜明,一般都是边歌边舞。在二人台传统剧目中,这类戏居多数,如《打金钱》、《挂红灯》、《压糕面》、《十对花》等。

对唱戏是以对唱为主的戏, 俗称掏牙句子,无或很少有道白与做科,如《报花名》、《海梨花》、《梦五更》等。

、二人台的特点

二人台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风搅雪”,是用蒙语和汉语结合表演一个节目,称“蒙曲汉唱”,也有“汉曲蒙唱”,也可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其典型代表像二人台鼻祖云双羊表演的《亲家翁会面》,说的是一个蒙古族老人和一个汉族老人结成了儿女亲家,两个老人见面用蒙语夹汉语进行交流。歌词是:“马耐(我)到了特耐(你)家,黄油酪丹奶子茶。特耐到了马耐家,正好马耐不在家,瞎眼脑亥(狗)咬特耐,特耐抡起了大烟袋,狠狠地打它陶勒盖(头)”。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蒙汉人民生活中的笑话和情趣,极大地丰富了二人台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蒙汉各族人民喜欢。

在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二人台唱腔兼容并蓄,蒙汉群众通过对歌的方式相互娱乐,使社火、八角鼓、民歌、码头调、山歌、牧歌、爬山调等汉族音乐与蒙古族的长调、短调、民歌等相互融合。汉族人把学会的蒙古族音乐带回口内,蒙古族人也学会了汉族人的音乐,在草原上传唱,形成了最初的“风搅雪坐唱”。

二人台是蒙汉民族共筑之台,不仅仅是只有两个人的戏台,而是放大了的两个人,一个是蒙古族,一个是汉族,两个民族共同筑起一个台,共同登台述说他们的共同生活,表演他们共同的文化,歌唱他们共同的未来。二人台艺术既有中原汉族民歌的音符,又有草原蒙古歌曲的韵味,是民族融合的结晶,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结合的艺术,是植根于蒙、晋、陕、冀民间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四、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

二人台最早的雏形表演者是图勒木扣,出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是演唱蒙古曲的著名民间艺人,是敕勒川平原和山西河曲一带演唱蒙古曲的第一人。他没有丝弦伴奏,仅在葫芦上安装两根木杆、用羊皮和马尾搓成弦作为琴弓,边拉边唱。其徒弟云双羊是二人台的奠基人,也是二人台的“鼻祖”。咸丰六年(1856年),云双羊出生于土默特旗古彦圪力更村,少年天资聪颖,豪爽豁达,幽默诙谐,擅长吹口哨、说串话、唱蒙古族民歌,青年时学会了晋陕移民的汉族民歌。每逢过年过节,当地农牧民们就邀请他说唱取乐,他的演唱惟妙惟肖、诙谐动人,深受百姓喜爱。后来有了合作伙伴,演进为“打坐腔”。清光绪十二年(约在1886年),云双羊组织了职业小戏班,在本村和附近地区“打玩意儿”,后又带着小戏班去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区演出。

云双羊去世后,在敕勒川涌现出一大批以“打玩艺儿”著称的民间艺人。山西河曲的樊六随父母走西口,从小在包头东河区一边跟箩匠学艺,一边学练打玩意儿,自拉四胡自唱曲,常年活跃在临河、五原、乌拉特前旗、萨拉齐、固阳一带。20世纪40年代,樊六与菅二毛、锁锁旦、百灵旦被称为“四大名旦”。陕西府谷出生的丁喜才、河北人冯子存、韩世五等,都是少年时期随父辈从晋、陕、冀等地来到敕勒川地区,一边做小本生意,一边学唱二人台。班玉莲是个孤儿,原籍河北省唐山市。11岁那年由知名二人台老艺人计子玉收养为徒,学唱“打玩艺儿”,16岁在包头、绥远地区登台。以嗓音好、扮相好而走红,到1949年成为二人台艺术界第一代女演员。当时有民谣:“不吃油糕喝稀粥,要看班玉莲的《走西口》”。与班玉莲同时期的艺人赵四被称为神枚(笛子),周治家人称拉塌地(四胡),张挨宾人称吹塌天(枚)。

2001年,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的武利平老师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二人台剧目中唯一的一块梅花奖;土右旗的郭威老师被自治区命名为“二人台艺术大师”和自治区级二人台非遗传承人, 2004年又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10年,二人台青年演员刘树宝、柴月华、刘彩凤更是将二人台搬上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把二人台推向了世界;2016年,刘彩凤、高峰夫妇的“食全十美”组合,把二人台唱到了央视星光大道,获得月冠军。2006年,文化部正式确立二人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二人台正式成为内蒙古的地方戏,荣居全国36个大型地方戏曲剧种之列;2021年6月,土默特右旗二人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五、二人台的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二人台尚无一个准确的定名,艺人行当多称“打玩意儿”,观众大多称其为“看戏”。直到1951年,原绥远省政府副主席杨植霖作了一个《二人台翻身》的报告,次年,省文化局在呼和浩特举办第一次二人台文艺汇演,自此这门民间“打玩意儿”艺术堂堂正正有了名称,并走向艺术殿堂。

经历了几代二人台艺人的艰苦努力,带着泥土芬芳的二人台艺术绽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刘全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的带鞭戏《打金钱》一炮走红,刘全和刘银威还赴朝鲜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进行慰问演出;1959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郭沫若在观看了二人台传统剧目《挂红灯》、《走西口》之后,称赞二人台艺术是“百花丛中一点红”;老艺术家樊六饰演的《探病》里的“刘干妈”幽默诙谐,老舍先生看完他的演出后,赞叹这是他在华北地区看到的最为精彩的老彩旦。1958年, 老舍在观看了内蒙古组织的“百万民歌进京展演”活动后,欣然题诗:百万民歌内蒙来,句句都是二人台,看了一遍还想看,都说群众是天才。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在观摩了呼市民间歌剧团为他安排的精彩演出后,当场挥毫写下了盛赞二人台艺术的诗句:“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飞蝶百花开。”

六、二人台的未来

经常有人提问:为什么二人台不如二人转“出名”和“普及”?

二人台老艺术家郭威生前说过,因为二人台的曲调多,不好学,而二人转只有一个调,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还有人说,二人台方言多,听不懂。内蒙古西口文化研究会会长郑少如先生说:“蒙古民歌用蒙语唱出来才更有味,试问我们内蒙古人有多少能听懂蒙语的?但有多少人不爱听蒙古歌的?流浪者之歌是印度语的,唱遍了中国,从五十年代唱到今天。语言是有些障碍,但不是最大障碍,我们应当努力从方方面面让大家认识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再加上现代化的各种手段,是会越过障碍的。”的确如此,晋剧、评弹、昆曲、英文歌曲、前苏联歌曲、外国歌剧等等,我们都听不懂,但大家都喜欢听,喜欢唱。

2004年1月,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说:“二人台是我们北方地区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二人台的历史要比二人转悠久得多,为什么二人台的发展没有二人转快呢?主要原因是二人台规模化的组织活动和全局性的宣传活动太少,通过大型宣传活动和系列活动培养二人台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实践证明,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面对面走进群众、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做到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哪里最需要、就到里为群众服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创新,二人台艺术才会永葆青春。

不可否认,二人台艺术作为一种地域色彩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这门艺术在历代二人台艺术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二人台艺术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做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二人台艺术,打造好二人台这个艺术品牌,这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有很大价值和意义。          



附件 :